安全豬肉生產勢在必行
發布日期:
2005-08-17   瀏覽數:
1812    分享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很快,近年來還始終保持著增長的勢頭,產量從1996年的3160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4160萬噸,增加31.7%,占全球豬肉產量的46.2%。養豬業占我國畜牧業的70%左右,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年人均豬肉消費量達20~30千克,養豬業在我國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國豬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非常低。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1995年以前,世界豬肉出口主要集中在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中國和加拿大,五國豬肉出口額占到世界豬肉總出口額的72%以上,但從1995和1996年起美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豬肉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開始上升,而荷蘭和比利時-盧森堡豬肉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卻開始下降,中國豬肉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也從1997年開始下降,而且下降速度令人震驚,從1996年的14.7%降到了1999年0.8%。中國豬肉主要出口國和地區是中國香港、俄聯邦、新加坡、以及中國澳門等周邊國家或地區,1999年分別達到該進口國或地區總進口額的72.65%、22.46%、8.01%和4.72%,出口到世界主要進口國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的豬肉數量極少,均不到各國進口額的1%。我國豬肉在國際上競爭力弱主要是非價格競爭力弱,非價格因素主要表現為豬肉質量和集約化程度。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ㄒ唬┈F有品種造成豬肉質量不高 我國年屠宰的商品豬近6億頭,但有80%以上肉豬的來源,大部分是生產父母代淘汰的公母豬,外引品種和地方或培育品種雜交的二元豬和無計劃的雜種豬以及育種場、繁殖場淘汰的純種豬,與國外優質豬種豬(瘦肉率60-67%)相比,瘦肉率較低(46-49%)。典型的三元雜交和配套系生產的商品豬不足20%,要真正實現農業部所提出的2005年全國三元雜交豬達到50%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近年來國外豬的品種(系)選育方向、育種目標、生產性能已發生重大變化,我國西部豬的品種結構和品種質量與國外差距愈來愈大。加之良種生產繁育體系及推廣體系不完善,而且有很大的隨意性,商品豬的質量遠低于養豬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缺乏市場的競爭力,直接影響到養豬業的經濟效益,所以,必須加強育種研究,增加引種力度,盡早更新換代。 ?。ǘ┮卟栴}嚴重 雖然改革開放后中國在生豬疫病防疫、動物與動物源食品衛生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制定了很多相關法律和法規,為生豬疫病防治和提供衛生健康動物性食品建立了基礎。但70年代以來,新增畜禽疫病就達37種,每年造成數以百萬計的豬、牛、羊、雞病死,直接經濟損失達上百億元,近年仍有某些檢疫性家畜疾病如豬瘟等不斷大面積發生,仔豬白痢及豬瘟等仍是集約化養豬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國豬死亡率(18%)長期居高不下,幾乎是發達國家的兩倍,使出欄率大大低于世界先進水平。由此可見,中國在生豬疫病防治不僅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差距更大。除傳統的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仔豬副傷寒四種傳染病外,偽狂犬病,呼吸道繁殖障礙綜合癥,細小病毒、喘氣病、五號病、流型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傳染性胸膜肺炎、萎縮性鼻炎、水腫病、黃痢等已給我國養豬業帶不來嚴重的威脅。由于檢疫制度不完善,品種交流日益頻繁,規模養豬消毒、隔離制度不徹底,直接傳播造成損失愈來愈大。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環境惡化和防疫不力導致疫病頻發,使病原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用藥劑量越來越大,不得不在防疫程序上一改再改。二是大面積的千家萬戶養豬由于科學技術落后,獸醫部門改革變動,農民利益驅使,在養豬生產上,基本對新發生的傳染病未加防治。所以要穩定養豬生產,疫病控制體系的建設刻不容緩。 1995年-1996年,歐盟官員來華考察,對我國肉雞屠宰場的衛生防疫條件提出了大量問題,涉及到屠宰生產線、用水水質等各方面,并向我國的獸醫衛生部門發來一份書面問卷,歐盟以我國的獸醫衛生條件不能達標為由,于1996年8月1日全面停止了我國禽肉及其相關產品對歐出口。隨后,我國畜禽產品在日本、韓國、南非等國出口也受到遏制。1997至1998年歐盟曾4次派員來我國考察雞肉產品,對我國疫病防治、獸醫管理體制等方面提出了異議,并決定繼續對我國畜禽產品采取貿易禁運,造成了經濟的巨大損失。 ?。ㄈ┯捎陲暳习踩珕栴}造成豬肉產品中的重金屬和藥物殘留超標 1、違禁藥物克倫特羅中毒的使用 克倫特羅是一種化學合成的β-興奮劑,β-興奮劑是一類化學結構和藥理性質與腎上腺素相似的苯乙醇胺類化合物??藗愄亓_作為飼料添加劑可提高動物瘦肉率,降低脂肪沉積,改善飼料利用率,因而俗稱“瘦肉精”。該物質藥性強,化學性質穩定,難分解,難熔化,在體內的蓄積性強。作為飼料添加劑,在動物組織和畜產品中易殘留。1998年香港居民17人食用大陸供港豬內臟,發生中毒。調查結果表明,大陸豬飼料中含有禁用毒藥“鹽酸克倫特羅”。香港當局采取緊急措施,銷毀市場上所有豬內臟,限制大陸供港豬的出口等。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造成政治上及經濟上的重大損失。我國從未批準在動物飼料中使用克倫特羅,但在前幾年飼料和養殖企業使用克倫特羅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多起中毒事件。1999年,國家明令禁止使用克倫特羅。 2000年的普查發現,仍有部分企業在違法使用。 2、豬肉和豬肝中六六六、DDT的含量 盡管我國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禁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農藥,然而,據重慶市養豬科學研究院2002年豬組織違禁物殘留現狀調查表明,在所采集的豬肉和豬肝樣品中,都檢測到了六六六、滴滴涕的存在,而且豬肝中六六六含量超過無公害衛生標準(見表1)。六六六、滴滴涕等農藥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殘留期長,通過飼料原料對飼料的污染最為嚴重。有機氯農藥經飼料進入動物機體后,主要蓄積在脂肪、肝臟、腎臟、腦、血液等組織和器官中,其對機體的毒性主要表現在損傷中樞神經和肝臟、腎臟等實質器官,干擾體內某些酶的活性,改變體內某些生化過程,損傷動物的免疫功能,影響動物的生殖能力,還有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 3、抗生素殘留與耐藥性 在改善動物生產性能方面,抗生素的效果是其它任何飼料添加劑無法比擬的。然而,大量、長期在飼料中使用抗生素也確實產生了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耐藥性問題;一是殘留問題。 抗生素添加劑的長期使用和濫用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雖然耐藥性因子的傳遞頻率只有10-6,但由于細菌數量大、繁殖快,耐藥性的擴散蔓延仍較普遍,而且一種細菌可以產生多種耐藥性。1957年,在日本首先發現細菌抗藥性病例,引起病疾暴發的一些志賀氏菌株有一種以上的抗藥性。到了1964年,40%的流行株有四重或多重抗藥性。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類幾乎可以征服所有的病菌感染性疾病,但到80年代-90年代,耐藥性問題導致了明顯后果。1972年,墨西哥有1萬多人感染了抗氯霉素的傷寒桿菌,導致1400人死亡;1992年美國有13300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細菌感染。盡管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證明人類耐藥性的產生與家畜使用抗生素有直接關系,但長期使用亞治療劑量的抗生素添加劑已受到了社會的廣泛擔憂。2001年有學者對四川內江地區發病豬場分離的119株金黃色葡萄球菌與1985年從該豬場分離和137株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藥敏測定,結果比較:菌株對青霉素、鏈霉素和四環素的耐藥率分別上升了100%、50.8%、85%,且80%以上的菌株耐三種以上的抗菌藥物。據我們調查研究,取自四川、重慶的200例食用豬肝進行病理學分析,68%存在各種病變,病變種類達25種。 抗生素在畜產品中殘留是飼用抗生素應用中存在的另一問題??股乇粍游镂蘸?,可以分布全身,但肝、腎、脾等組織分布較多,也可通過泌乳和產蛋過程而殘留在乳、蛋中,從而廣泛地在畜產品中殘留。王春奕等(1997)報道雞肝脾、雞蛋清和蛋黃中四環素類抗生素殘留量分別達4.66mg/kg、7.5mg/ kg和l6.5mg/ kg,檢出率分別為33.9%、60%和60%;蛋清中鏈霉素殘留量為0.7mg/ kg,檢出率20%。四環素的殘留量大大超過歐共體規定的最高允許殘留量標準(0.5mg/kg)。馬北莉等(1997)對市售豬腎和脾的檢測發現,鏈霉素殘留量分別達1.44mg/ kg和1.56mg/ kg,檢出率達96.4%和100%??股氐臍埩舨粌H影響畜產品的質量和風味,也被認為是動物細菌耐藥性向人類傳遞的重要途徑??股氐拇罅渴褂脤π笄萁】狄矘嫵芍苯油{。由于耐藥性的產生和藥物治療效果的下降,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病、沙門氏菌病等過去并不嚴重或較少發生的細菌病,現已成為畜禽常見的傳染??;另一方面,長期使用抗生素降低畜禽機體免疫力,破壞消化道微生物平衡,導致動物內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此外,在實際生產中不按規定劑量、范圍、配伍和停藥期使用抗生素的現象仍然存在。 歐盟早在1976年就禁止在飼料中使用四環素和青霉素,又于1997年和1999年禁止在飼料中添加螺旋霉素、維吉尼霉素、桿菌肽鋅和泰樂菌素,只有動物飼料專用的消化增強抗生素黃霉素、卑霉素,鹽霉素和莫能霉素被保留下來繼續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雖然喹乙醇和卡巴氧也是動物專用抗生素,但由于其在動物組織內殘留時間太長,對消費者存在嚴重潛在危害的可能,這兩個產品也于1999年在歐盟被禁用。而我國大量的抗生素還在繼續使用,結果導致我國畜禽產品由于農藥、獸藥、重金屬普遍嚴重超標而被歐盟采取貿易禁運,這也就是1999年占世界產量28.9%的我國肉類出口量(40萬t/年)僅占總產量的0.8%,禽蛋類出口量(34萬t/年)僅占總產量的1.8% 的主要原因。 4、重金屬殘留和污染 自Braude(1945)發現日糧中添加高劑量銅(125mg/kg-250mg/ kg )可明顯提高豬的生產性能之后,高銅添加劑在生產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不僅如此,養殖戶為使豬只皮膚發紅、糞便變黑,銅的添加量已經達到或超過豬的最小中毒劑量。按重慶飼料產量估計,每年滿足動物銅營養需要的硫酸銅需要量約180t,而實際使用量達3000t-4000t。其中,約有2700t-3500t排泄到環境中。大劑量使用銅不但導致環境污染,破壞土壤質地和微生物結構,影響作物產量和養分含量,而且直接影響動物健康和畜產品的食用安全。隨著銅添加量的提高,鋅、鐵等元素的添加量也相應增加。近年來,我國不少企業使用2000mg/kg-3000mg/kg氧化鋅來預防仔豬腹瀉。高鋅、高鐵的使用同樣會產生類似高銅的環境污染和食后中毒。 有機砷制劑廣泛用作動物生長促進劑。大量使用砷制劑可導致環境砷污染,危害人類健康。畜牧業大量應用砷制劑將顯著提高土壤含砷量。據預測,若飼糧中添加阿散酸l00mg/kg,一個萬頭豬場每年可向環境排放125kg砷,若將這些排泄物施用在2000畝的土地上,則8年可使土壤含砷量人為增加4.6mg/kg,地下水的含砷量也會增加。土壤砷含量高將提高作物含砷量。據劉更另(1994)報道,土壤含砷量每升高1mg/kg,紅苕砷含量即上升0.28mg/ kg。按此計算,不到10年上述土壤所產紅苕的含砷量就會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準,該片土地只能報廢。若飼糧阿散酸添加量超過l00mg/kg,則土地報廢時間就會更短。 2002年重慶市養豬科學研究院采集重慶、四川成都、南充三個地區的市售新鮮肉樣和肝樣,測定重金屬殘留,結果表明,76%的樣品鎘殘留量超過無公害衛生標準,其中高者可達國家標準的7倍之多;有80%左右的豬肉和豬肝樣品中鉛殘留量都超過國家標準,最高超過標準26倍。所有樣品中砷含量都超過國家無公害衛生標準,有的超過國家標準25倍。 5、生物污染 飼料的生物污染指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的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飼料并隨后污染畜產品是疾病傳播的重要途徑。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在飼料中不得檢出的病原菌偶有存在。據忽桂香(2001)報道,1997年國家質檢中心在陜西抽查17個豬雞濃縮飼料產品。其中,有7種產品有沙門氏菌檢出。霉菌污染并超過安全標準是最突出的微生物污染,所產生的霉菌毒素不但危害畜禽健康,一些性質穩定的毒素通過殘留也影響畜產品的食用安全??傊?,重金屬和藥殘問題巳成為影響我國畜禽產品出口的主要問題。吃放心肉任重而道遠,由此發出警告:重金屬和藥殘,人們口中的定時炸彈。 ?。ㄋ模┕芾砗蜋z測監控體系落后 食品中獸藥、殺蟲劑及農藥殘留問題早在70年代就引起國際社會關注,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建立了國際營養標準委員會及獸藥殘留標準委員會等,負責討論藥物殘留問題,并制定了食品中藥物殘留標準。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了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措施(SPS)協議,SPS協議就涉及食品的安全性及動植物檢疫措施做出了原則性規定。歐美等發達國家70年代就開始了食品中藥物殘留的監控工作,現已形成非常完善的包括法律法規、監測機構和技術隊伍及技術標準的監控體系,其中包括飼料管理條例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歐盟現階段嚴格禁止激素類飼料添加劑的使用,1998年,歐盟內的瑞典首先禁用抗生素類飼料添加劑。并于2002年初成立了歐洲飼料和食品安全管理局,統一協調飼料和食品安全問題。目前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都紛紛立法,對進口和國內食品中獸藥、殺蟲劑、農藥及病源菌的殘留進行嚴格監控。中國從90年代初開始制訂藥物在動物性食品中最高殘留限量標準和殘留檢測方法,到90年代末已制訂很多符合國際標準的藥物殘留標準,并不斷規范飼料添加劑使用規定,但檢測方法和監控體系的建立相對滯后。例如到1999年農業部已制訂109種獸藥在動物性食品中最高殘留限量標準,但只建立在39種獸藥及有害化學物質殘留的檢測方法,只能對20多種獸藥殘留進行監測。由于檢測方法和監控力量不足,目前中國只能在少數重點畜產品出口地區抽樣監測,檢樣數量不足5000個,只接近按國際標準實現全面監測所需檢樣的10%。 ?。ㄎ澹B豬生產組織化程度低 長期以來,我國生豬生產基本上是走了一條粗放型道路,重數量、輕質量、高耗費、低效益。養豬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生產方式十分落后,以廣大農村農戶散養占絕對多數,戶平飼養3—5頭,以生產偏脂肪型豬肉為主要產品。嚴重的是我國生豬生產缺乏健全的產業體系,良繁、防疫工作不能很好開展,科學技術難以很好運用,信息不靈不暢,普遍存在農戶自打天下、造成無序競爭,沒有品牌,信任度差。因為品牌代表的不僅僅是良種,更代表著完美的流程設計、先進的防疫措施、良好的售后服務等現代化的管理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生豬市場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規?;降母偁?,俄羅斯等國明確表示只從規?;?、專業化、工廠化養豬廠進口豬肉。美國、德國、西班牙、法國、巴西、加拿大、丹麥、荷蘭、波蘭等一些養豬業發達國家,其主要是集約化、工廠化飼養,客觀上為良種的普及、防疫措施的落實和屠宰、加工、包裝、儲運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于其科技的先進、經濟的發達也有利于豬肉及其制品的質量不斷提高。同時歐美等國普遍已經建立起了從國家—地方—業主、從產前—產中—產后、從科技—產品—管理的組織體系。加入WTO后,由于降低關稅和增加配額,國外豬肉及其制品進入我國有了可能,例如,按照中美兩國政府簽署的《中美農業合作協議》,現我國已宣布允許進口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批準的屠宰加工廠生產的肉類產品;由于我國大中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安全豬肉及制品的青睞,其高新產品在我國漸有市場。據外貿方面的數據,近幾年我國進口豬肉呈上升趨勢。
返回
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A片